學習成果怎麼寫?以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為例


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課程內容大致分為:發現問題、規劃研究、論證建模和表達分享四個部分。學生通常會在一學期的課程中累積不少學習單、科學筆記、以及學期末的完整研究報告。如果要將這些素材製作成學習成果,附加學習心得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於學習心得和反思應該寫什麼以及怎麼寫,我有以下的想法。

一、該寫什麼?

  1. 這學期我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2. 在我的作品中,我表現最好的地方是哪裡?
  3. 在我的作品中,哪些地方我表現不好?
  4. 未來我打算怎樣讓作品可以做得更好?
  5. 未來我還有哪些想要進行探究的議題?

二、該怎麼寫?
在「該寫什麼」的那一部份,我認為需要老師指引。因為老師才知道課程設計的學習重點,學生要自己發現並不容易。以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的四個部分來說,我先以「發現問題」這部分來進行說明。

什麼樣的表現,代表學生在「發現問題」這個單元表現得好呢?我認為學生的表現,可以用學生的觀察結果和他所提出的問題來進行比較,看出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我以我自己的課程「颱風來了」為例,當同學觀察完颱風現象要提出問題時,學生提問的類型大致可以分成:

  1. 提出和觀察無關的問題,也說不出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例如:老師設計讓同學觀察颱風移動路徑與強度變化,學生提問「為什麼放颱風假不可以去海邊」。
  2. 提出的問題和觀察結果不同。例如:觀察到颱風造成臺灣只有某些地區降雨,學生提問「為什麼每次颱風會造成全臺灣都降雨」。
  3. 提出的問題來自於初步的觀察。例如:觀察颱風移動路徑,學生提問「為什麼颱風會移動」。
  4. 提出的問題是一般人比較沒有觀察到的細節。例如:觀察颱風移動路徑,學生提問「為什麼颱風移動過程中的移動速度會有變化」。
  5. 提出的問題需要比較一個以上的觀察結果。例如:觀察颱風移動路徑,學生提問「為什麼每個颱風移動的方向會有不同」。
  6. 提出的問題需要比較一個以上的觀察結果,並找出觀察結果的規律性或例外。例如:觀察颱風移動路徑,學生提問「為什麼臺灣附近的颱風大多先往西移動再往北」。

以上各種不同類型的提問,其中1~2應該會經由老師的指導而改進,不會出現在期末報告中。而3~6則是我在課程中教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提問的方法,沒有哪一種一定比較好。

2021.04.20更新
和中區推動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老師討論過後,確認每位老師指導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都類似。我是提供颱風資料設計讓學生進行各種不同類型的觀察,有些老師是設計一個簡單實驗讓學生觀察,有些則是實際觀察某種自然現象或自然環境(例如:自由落體或溪流生態)。提問的方法則都是「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這是什麼(What)、為什麼會這樣(Why)、什麼時間或什麼狀況下會發生(When)、什麼地方會發生(Where)、如何發生(How)等類型的問題。

如果同學認為自己對「發現問題」這部分特別有心得,那麼依照前面「該寫什麼?」的問題,同學可以寫出以下的心得與反思:

1.這學期我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建議同學要先參考或詢問老師課程的學習目標,從中判斷哪些學習目標是自己最有感受,寫得出內容的。以下是以「發現問題」為例,寫出自己的學習心得。
例子:
我覺得這學期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中,我收穫最大的部分就是「發現問題」。因為我以前上課或做實驗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怎麼問問題。但是老師在課堂上教我們透過觀察,並且把觀察的結果就當作問題來問。而且老師教了好幾種不同觀察現象的方法(包括比較和找出規律),這樣我就可以有更多觀察結果來找出我感興趣的問題。而未來我就可以透過同樣的方法來觀察自然現象(甚至是社會現象),找出原本不容易被發現的問題。因為唯有先找到問題,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這些資料的詳細記錄在我的學習成果第O頁的第X週學習單。

2.在我的作品中,我表現最好的地方是哪裡?
建議同學可以在這裡把觀察和提問的過程根據前面提到的「觀察與提問類型」,進行比較詳細的描述,因為這部分通常不會在報告中寫得太詳細,如果不另外寫出來,教授不會看到,自己可能也會忘記這段歷程。
例子:
在這學期剛開始的時候,老師教我們利用觀察到的現象,來提出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什麼時候(When)、什麼地方(Where)、和如何發生(How)等類型的問題。所以我們練習了好幾種不同類型的觀察方法,從中找出可以進行探究的問題。
為了找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進行探究,我比較老師所提供給我們的颱風資料。我先比較了6個颱風的路徑,發現這6個颱風的路徑大致的趨勢都類似,幾乎都是先往西,然後在臺灣附近轉向北移動。為了確定這樣的特徵是不是每個颱風都有,我又多找了8個颱風的路徑資料,發現其中6個颱風的路徑和先前6個颱風類似,但另外兩個颱風的路徑則明顯不同。而這兩個路徑明顯不同的颱風,生成時間是在10月,與其他12個颱風的生成時間都在7到9月也不同。
因此,我想根據我找到颱風移動路徑的大致規律和例外,來提出我想要探究的問題。最後我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10月生成的颱風路徑,明顯和其他時間(主要是7到9月)形成的颱風不同?」
這些資料的詳細記錄在我的學習成果第O頁有第X週科學筆記、第O頁的第X週學習單和第O頁的期末報告第X頁。

3.在我的作品中,哪些地方我表現不好?
(下次再加說明及舉例)

4.未來我打算怎樣讓作品可以做得更好?
(下次再加說明及舉例)
下次如果還有機會,我會想要在颱風資料庫裡面找更多不同的颱風資料來進行觀察,並且把相關的資料拿來分析比較,或許就會有更多新的發現,可以當作問題來進行探究。

5.未來我還有哪些想要進行探究的議題?
(下次再加說明及舉例)
學到發現問題的方法之後,我第一個想要嘗試的領域,反而是歷史的問題。因為在歷史課本裡面,常常只列出一點點歷史事實,就說「這是OOO的原因所造成」。有時候我覺得除了課本寫的理由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的解釋明明也說得通,但為什麼課本不這樣解釋。所以我想針對一些歷史事件,自己去查多一點的相關事實,然後根據觀察和提的方法,來找出可以探究的歷史問題。

三、老師的指導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如果我們只有告訴學生「該寫什麼?」其實學生是不大容易寫出合適的內容。所以我建議老師的指導方向包括:

  1. 老師上課設定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一定要清楚告訴學生。建議可以在課程進行到一個段落時(例如完成「發現問題」時),重新整理一次上課重點和學習目標,讓同學搭配上課講義和學習單,就可以開始寫學習心得,不一定要等到學期末。
  2. 老師若是能針對同學特殊優異的表現或需要加強的部分進行提示,同學就比較能夠寫出自己表現較佳或不佳的部分。一般老師都會針對需要改進的部分進行提示,容易忽略提醒同學表現得比較好的部分。由於學生缺少和別人比較並發現自己表現比較好的能力與機會,所以建議老師要多多將同學的好表現具體告知學生。
  3. 心得與反思某種程度扮演了「告訴教授應該看的重點在哪裡」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在心得與反思中有加一些「這些資料的詳細記錄在我的學習成果第O頁」的註記,就是希望以提供佐證的方式來呈現。

2021.04.20更新
未來這篇文章還會繼續擴充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其他主題的學習心得寫作說明與示例。


在〈“學習成果怎麼寫?以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為例”〉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