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規劃送審經驗


一樣審查了兩次都還沒有通過,所以絕對不是炫耀文!

昨天拋下自己主辦的環境教育研習活動,把五十幾位學員都丟給來幫忙的伙伴,就自己一個人跑到建中接受教育部的輔導,教我們怎樣寫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規劃。明明已經累得要死而且分身乏術,最後還是倚靠著可以信賴的伙伴們幫忙,成功「分身」前往。坐在高鐵上不免還是覺得有點委屈,但回想起自己過去這兩年在學校和其他老師一起成長的過程,又覺得收穫還是遠遠大於付出。所以忍不住想寫下一點自己的心情,特別是關於探究與實作的這門課。

還記得兩年多前,我主動報名一場藍偉瑩主任帶領的探究與實作工作坊,才第一次認識領綱中關於探究與實作的設計,也第一次嘗試進行一點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規劃。回到學校之後,我在自然科教學研究會分享,但是並沒有激起任何漣漪。畢竟還有二、三年才要實施的新課綱,大家並不知道改變的意義和目的何在,自然也沒有什麼人想要關心。

我跟當時的校長說,新課綱有很多改變,如果不提早準備,將來可能會跟不上腳步。還記得當時的校長聽過之後不置可否,只是淡淡地回覆我說,最近幾位推動新課綱比較積極的校長,連任都失敗了。畢竟我也沒有擔任行政職務,所以也做不了什麼事。既然沒辦法得到學校的幫忙,我只好想辦法充實自己。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開始找其他學校的老師討論課綱內容(地球科學),閱讀(還很自大地改寫)核心素養,並且參與輔導團的活動,從其他老師的分享中,認識更多關於自然領綱的精神,同時也觀摩其他學校所發表的探究與實作課程。雖然我覺得新課綱還不夠好,但我認為新課綱的想法是進步的,所以我一直很努力很努力在學習、嘗試新的想法,成長的速度雖然緩慢,但確實一點一點在提升。

過程中,學校其他老師也並沒有缺席。從我們大部分老師都一起閱讀自然領綱開始,到至少有一半的老師參與探究與實作的規劃。一路上憑藉著我們自己對領綱的理解,我們自己思考課程的主題、自己設計課程的內容。我們彼此討論和互相激盪,雖然常常卡住,但大家都沒有放棄,最後終於一點一滴累積出兩門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規劃。我知道自己的設計並不是什麼精采絕倫的創世之作,但卻是我們大家心血的累積。

第一次審查結果沒有通過,完全是我的疏忽。

看過其他學校通過的計畫我才知道,我應該要把操作的細節也填進課程計畫裡面,才能讓審查委員明白我們的課程設計是否符合領綱精神。所以收到第一次審查意見的隔天,我就照著探究與實作的學習內容,一項一項對照著把課程規劃寫出來。我覺得這樣對照著寫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透過領綱的內容來提醒自己可以怎樣設計課程,獲得不少靈感。雖然我任教的地球科學原本就深具跨科的特性,但我還是刻意增加物理與地科的連結,讓課程內容更能夠凸顯這樣的特色。

原本我以為其他老師的課程計畫修改也同樣順利,就沒有另外安排時間聚會討論。結果直到交件前兩天,我收到化學老師請我幫忙看看的課程設計,才發現問題原來還不少。雖然我還是先依照探究與實作的內容重新把課程設計填寫一遍,但裡面很不容易感受到跨科的內涵。於是我再和化學老師討論過幾次,才好不容易把化學和生物的主題可以連結在一起。最後的設計和最初的發想有很大的轉變,但我認為是好的轉變。

送件當天教學組長把全部的課程計畫傳給我看,我跟他說我沒力氣了,聽說生物老師他們自己有過討論,相信剩下的九週課程規劃不會有問題,你就這樣送出去吧!果不其然,莫非定律告訴我們可能出錯的地方就一定會出錯,第二次審查又再次被退回,審查意見顯示生物科負責填寫的九週課程計畫和領綱的規範沒有完全對應,而且沒有跨科的問題又再次被若有似無地提及。於是,我就在主辦環境教育活動的前一天下午,承擔必須前往建中接受輔導的工作。

事前看到新聞報導有人抱怨教育部召集各校進行輔導的作法,雖然我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想的,但是當我到達會場,我只覺得那些正在輔導各校的老師實在超偉大,這工作其實好累的啊!

會場中的輔導工作是採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雖然只分配到10分鐘的面談時間,但輔導我們的老師確實提醒到幾個特別應該注意的重點,是很棒的面對面討論。我也利用等待的時間和生物老師討論了許久,思考怎樣的主題或操作方式,可以更符合跨科的精神。雖然輔導員最後的建議並不難達到,大致上只要我們照著領綱內容再來一次一條一條對照著寫,大概就可以符合標準。但我們還是把課程設計的方向作了一點微調,希望讓同學在參與課程的時候,真正感受到跨科的內涵。

經過這段時間的土法煉鋼,我不敢說自己對探究與實作課程規劃的能力提升多少,但是對教學現場老師的認識倒是增加了一些,包括我自己。我發現過去我們單科作戰的時間太久,例如我(地球科學)很清楚這個現象的背後是物理原理,但其實我不知道物理是如何看待這個現象。直到我跟物理老師討論,物理老師提出一個簡單的實驗,我才知道自己和物理的距離遠比我想像的要大。

其他科的老師其實也有類似現象,化學老師說這和生物相關,生物老師說這和化學相關,但其實他們互相不清楚對方的學科是如何看待同一個現象,除非大家坐下來彼此討論。我認為參與新課綱的種種規劃和設計,最大的收穫就是推動了不同科目老師之間的對話。像是最近科學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習,不同科目老師在互相提問與提供自己觀點的討論,實在是有趣極了。

雖然課程計畫沒有過很沮喪,雖然臨時要南北奔波往返很累,但每一次辛苦過後,總是有更多學習與成長的收穫實在太令人著迷。我不知道可以怎樣把這種感覺傳遞給更多人,不曉得這樣的文章會不會有用。

總而言之,實在很開心~


在〈“01 我的「探究與實作」課程規劃送審經驗”〉中有 1 則留言

  1. 周老師好:

    您正面看待事情的態度值得效法與學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