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造假?!大學教授怎麼看?


在面對學習歷程檔案(書面審查資料)可能造假的疑問時,我們時常會說「大學教授可能會利用口試確認書面資料的真實性」,但最近我們發現,大學招生的實際操作過程可能無法做到這件事,而教授們自有另一套評分的方式,可以某種程度解決這個問題。

未來各大學辦理申請入學的招生與評分時,評分的大學教授無法事先看到學生的學測成績,事實上口試委員和書面審查委員也無法事先看到對方打的分數。換句話說,學生的書面資料如果造假,口試委員就算發現了,理論上也無法檢視或修改書面審查委員的分數。所以「大學教授可能會利用口試確認書面資料的真實性」這件事,在實務上可能無法操作。

目前已經有許多大學開始將口試委員與書面審查委員分組,除了互相不能事先看見彼此的評分之外,甚至有些大學還規定口試委員不可以事先查閱學生的書面審查資料,避免口試委員事先受到書面資料的引導而影響口試的公平性。但部分大學還是開放讓口試委員可以瀏覽學生的書面資料,以便教授可以針對個別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

如果口試委員沒有事先瀏覽書面審查資料,大學教授怎樣可以確定資料的真實性呢?大學教授表示,口試其實是雙重檢驗的第二道關卡。

以目前大學招生專業化的方向來看,各大學校系會訂出招生的評量指標。舉例來說,某個科系特別看重英語的口說能力,那審查書面資料的委員就會從學生的書面資料中找出能夠呈現英語口說能力的表現,比方說學生曾經參加過英語話劇的演出,就會在書面資料的審查中加分。

而口試委員雖然沒有看過學生的書面資料,不知道學生曾經參與過英語話劇演出。但是因為該校系的招生重點評量是英語口說能力,口試委員可以設計在口試現場要求學生以英語應答一些簡單的對話。如此一來,口試委員雖然沒有看過學生的書面資料,卻同樣可以針對評量指標進行口試,達到雙重檢驗的功能。

但是對於書面資料造假或書面資料與口試的呈現結果差異過大時,大學校系該如何處理呢?例如剛剛這位參與過英語話劇演出的同學,幾乎不具有任何英語口說的能力。原來學生在英語話劇演出中扮演的角色沒有台詞,但學生故意在書面資料沒有明確說明,導致書面審查時的英語口說能力被加分。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曾經在英語話劇中擔任演出的經歷或許可以為書面審查資料加分,但如果學生能夠呈現英語口說能力的資料只有這一項,其實加分也不多。反而是口試時實際觀察的英語口說能力不佳會嚴重影響得分,在加總平均計分(或加權計分)之後,書面資料的影響就會降低。

但如果是嚴重的造假或偽造,例如假造GRE的高分考試成績,卻在現場口試時連簡單的英語文章都無法理解。當招生委員最後檢視所有資料發現可疑時,是否應該進一步進行事實查核,目前各大學好像還沒有聽說有建立這樣的檢核機制。早期有聽說教育部會建立一些重要比賽的資料庫(例如:國語文競賽、科學展覽、實驗能力競賽等),也不知道進度如何。

總而言之,未來各大學口試教授雖然不一定會針對書面資料的真實性進行查核,但是在相同的評分標準之下,書面資料計分的項目很可能會在口試時進行雙重檢驗。而造假或誇大的書面資料,不僅在書面審查時可能被審查委員抓包(例如強調英語能力很強,但英語學科成績卻很差),口試時無法通過考驗同樣會被打低分,甚至嚴重的偽造資料還可能被取消錄取資格,都是得不償失的投機取巧行為,非常不值得。

PS.目前也有部分大學校系口試委員和書審委員是同一批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