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來了!」2.探究與實作課程特點與改進方向


以同一個科學主題貫穿整學期、運用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的研究方法、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可探究議題多樣且貼近現今科學研究發展,是這個課程的特點。現有課程設計中對於論證與建模的練習略顯不足,未來應該再調整不同課程內容的時間配置。

(關於「颱風來了!」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完整課程規劃介紹,以及每週課程設計、學習單、講義及相關檔案資源,請參閱「從『颱風來了!』的課程規劃與進行來看探究與實作的課堂實際狀況」一文。)

我認為「颱風來了!」這個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具有的特點和待改進之處包括:

以同一個科學主題貫穿整學期
這種課程規劃的方式,是目前各高中較少採用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針對同一個主題從觀察現象開始到最後完成探究的結果,除了比較接近真實的科學探究歷程,也省去頻繁學習不同科學主題基礎的精力。

運用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這也是一般教師較少採用的課程設計方式,在數據資料庫充足的前提之下,這樣的課程設計其實兼具可行性與科學性,值得參考利用。對於班級人數眾多,無法準備大量實驗器材的學校來說,這樣的研究方法會比較容易在課堂中進行。

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
颱風現象是臺灣每年都會經歷的劇烈天氣現象,而且每當颱風侵襲臺灣,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相當顯著。因此選擇以颱風為題,對學生來說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經驗與感受。且透過探究與實作所獲得的結果,甚至可以應用在未來減少颱風災害的事前準備工作,具有可以實際運用在生活上的意義。

可探究議題多樣且貼近現今科學研究發展
由於中央氣象局提供豐富的颱風與氣象觀測資料,老師或學生可以藉此發展各種不同的探究議題,不必全班同學都侷限在少數一、二個重複的問題,大家都只能用相同的研究器材、步驟做同樣的題目。且目前與颱風相關的科學研究眾多,學生所進行的探究主題與最新的科學進展相距不遠,有可能成為學生未來步入專業研究領域的契機。

論證與建模的練習略顯不足
過去學生少有根據實際科學數據進行論證與建模的機會,因此學期中雖然安排過數次練習,但在學期末要正式進行論證與建模時,學生依然感到陌生。例如以定量進行科學描述的概念普遍不足,科學基礎知識的推理也不夠完整,都需要安排更多一點的學習活動來讓學生熟悉論證與建模的過程。

至於各位老師未來該怎樣設計一個適合學生進行的探究與實作課程,我認為是值得大家一起討論,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接下來我會寫幾篇關於課程規劃的經驗分享,也歡迎各位給我指教。

以終為始,從預設的論證結果來建構課程規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