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1 學校教育都是在培養同一個樣子的人?!


我們的學校用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看似多元卻大同小異的升學方式,是不是會導致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都是同一個樣子呢?其實同一個樣子也沒有不好,但怎樣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出」自己的樣子,卻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最近在日本NHK的節目裡,看到一位日本的國中學生,幾乎走遍北九州所有博物館在學習他感興趣的知識內容。搞到每一間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已經認識這號人物,知道他勤學的事蹟。但是相較於他主動學習的認真態度,他在學校裡的課業成績反而不盡理想,甚至沒有考上鄰近的公立高中。

節目的尾端提到一句話,說學校教育看起來是在培養一模一樣的學生。而我們未來的社會,需要這麼多一模一樣的人嗎?

這讓我想到很久以前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談論臺灣教育的考試制度,適合培養高精確度的勞工。這些能夠按照步驟正確回答標準答案的學生,必然能夠在未來依照一定的標準程序,完成勞動生產的任務。而臺灣確實需要這些「一模一樣」的人,只是我們不希望每個人都一模一樣,而且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按照既定步驟回答出標準答案這件事。

我覺得,讓自己被教育成為和社會大多數人一模一樣(或者是類似的人),其實也不錯。說不定和社會大部分人都類似的話,就不會很顯眼,日子也可以過得比較輕鬆。

但是,如果我在正確回答標準答案之餘,還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應該再加強練習回答,還是我該把時間用在「讓自己不一樣」呢?假設以一間公司來比喻整個社會,把答出標準答案當作好勞工的條件,而且勞工是這間公司人數最多的成員,大家的能力和特質也都相似。那麼更擅長答出標準答案的人,應該就是更好的勞工。但不論如何,這樣的特質並不足以讓勞工變成經理,因為經理必須具備一些勞工所沒有的特質。

經理除了要能夠答出正確答案,更重要的任務可能還包括統領一個團隊、完成一些新的專案、或是解決單位裡發生的問題。這裡面包含應對未知任務與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是重複練習既有題目沒辦法達到的成就。除非勞工在工作期間還持續自我學習與成長,否則一位技術再精熟的勞工永遠也不適任經理的工作。當然經理之上還有更高階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多不一樣的能力,名額比較少、壓力比較大,所以也不是每個人都想要往這條路走。

但最讓人擔心的是,有學生以為把答出正確答案熟練到極限,就可以成為董事長。每次考試都第一名,最後卻只能擔任高級勞工,白白浪費了過人的資質,自己也鬱鬱不得志。所以怎樣在行有餘力之時,從答出正確答案的練習中跳脫出來,提昇自己一些不一樣的能力,或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被教導的一件事。

相反的,如果有人就是無法答出正確答案,連勞工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也無法達到時,他未來的人生就注定悲慘了嗎?當然不是。

即使公司裡的勞工大部分都是在生產線上工作,但公司裡總是需要一些特殊性質的勞工,例如美術設計、採購、清潔、或是水電工程等等。這些工作有別於一般勞工的工作性質,他們或許無法處理一成不變的勞動,但他們卻有特別的技能,足以支撐公司的運作。所以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被訓練成為「一模一樣」的那種勞工,但如果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發揮的領域,說不定不只是成為一家公司的特別技術勞工,甚至還可能是另外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就像是班上明明有圖畫畫得很好的同學,卻因為數學考零分,被老師當作無可救藥的「壞」學生,其實將來有可能成為藝術家或是設計大師的人。

我認為,現今的教育和考試升學制度,確實在培養大部分看起來都很類似的人。但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引導學生看看正確答案以外的另一個世界,或是願意把不擅長答出正確答案的學生引導到他合適的軌道上,是不是大家就會發展得更好,也會更快樂呢?

適性揚才,十二年國教的目標之一。說起來很簡單,要做到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