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課本就可以取代課綱嗎?


如果有一份好教材,照著教,就能夠把課綱的精神融會在其中,就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去研讀課綱。但是,課綱就是課程的方向與教育的方向,對課綱的理解程度,會影響上課的內容、上課的方式和上課的態度。換句話說教材越好,其實越需要對課綱的理解,才越能夠將好教材發揮得淋漓盡致。對一個初任老師來說,理想中的好教材可以讓教學迅速到達一個水準,對學生有益。但教師要持續精進,還是必須看穿教材背後的教育意涵,提昇自己對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技能。長期倚賴所謂的好教材,反而會成為阻礙教師內在進步的大石。所以短期來看,先有個好教材練出一招半式,至少可以先上陣禦敵,上台教書。但長期來看,必須鍛鍊內力基礎,研讀課綱、吸收教育理念,再發展適合自己的武功招式,研發合適的教材,才能真正成為武林高手,成為作育英才的好老師。

過去幾天,針對台東大學師範學院曾院長發表的「不必期待所有老師都很懂課綱精神和實踐方法,因為老師有太多事情要顧,應讓專業學者針對課綱研發教材,給老師一套好劇本,讓老師好好當演員」這一席話,幾位老師有了不少討論(我的意見請參閱「老師要的只是劇本?」一文)。包括藍偉瑩主任提出「只要把教材教好,那是多退步的觀點啊」的看法,以及曾院長私下回應和今天發表在聯合報的文章,「教好教材是退步觀點嗎? 曾世杰教授對十二年國教課綱新聞澄清」(https://goo.gl/kkSD2w),我大概歸納了一些以下的想法和回應。

大家當然贊同好教材有助於教學工作
不管是資深老師或是菜鳥老師,每個人都希望有份「好」教材,甚至是「完美」的教材。誠如曾院長所說,如果教材融入了課綱的概念、教育的理念,讓老師利用教材就等於實行課綱,就符合教育的理念。那麼推動建立這樣的教材,當然是重要的事。對於那些初任教職,教材不熟、課綱不懂、教育理念尚未成形的菜鳥來說,好教材無疑是一帖特效藥,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獲得一定品質的教學,並沒有不好,我也贊成這樣的觀念。

對課綱的認識必須同步俱進
我最不認同的是曾院長這句話,「不必期待所有老師都很懂課綱精神和實踐方法」。我認為教材再好、劇本再好,都要靠演出的人來詮釋。今天一份完美教材,背後至少包括學科知識層面和教育理念層面,演出的人不可能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把這份教材「表演」得淋漓盡致。甚至,寫得越好的教材,相對應需要老師具備的涵養也要越高。因此一份好教材,反而更需要「期待老師懂得課綱精神和實踐方法」,才能夠把教材的精髓之處展現出來,相互輝映。

好教材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教育現場的基本狀況,就是會因為時間不同、場合不同、學生特性不同,而有非常多不同的可能性。如果把不論何時、何地、何人都適用的教材稱為好教材,那這個教材的內容必定是個各種情況的最大公約數。必定還有更好的教材,是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所編定,如此一來,一份簡單的教材恐怕需要巨量的「教學指引」,才能完整羅列各種狀況的對應方式。在所有知識的學習過程裡,我們都是訓練孩子根據原理進行推論和應用,不可能反過來窮舉所有應用但叫孩子先不用去理會原理。

而課綱中的內容,就是在規範課程方向與教育的方向,大方向必須掌握,在運用教材時,才知道如何面對教學現場,如何適時調整。如果曾院長心目中理想的教材連這些都可以顧慮得到,可以將課綱精神與教育理念完全融入,寫成教學指引,列入教學流程,那我真是難以想像這份教材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今天即使我直接看課綱,都還覺得課綱內容過於簡略,需要更多討論與思考。但一份教材竟然可以做到如此地步,或許是我見識太過淺薄,少見多怪了。

好教材何處尋覓
曾院長認為現行的教材不夠好,我同意。因為教材內容不論如何,永遠都有持續改進、持續加強的餘地。但好教材不會憑空出現,他總是先由不好的教材一點一滴改進,或許引進國外教材,或許改善現有國內教材,或許重新編寫一份教材,都是隨時應該做,而且應該持續不斷努力的事情,我相信大家不會有異議。但是誰應該來編寫這份教材?如果每個老師都如曾院長所說,「不必期待所有老師都很懂課綱精神和實踐方法」,到底還剩下多少老師「懂得綱精神和實踐方法」?或者曾院長的意思是,只需要少數老師參與編寫教材即可,其他絕大多數的老師還是照劇本表演即可。那麼,參與的人變成極少數老師,編寫出好教材的機會不就變得更低了。

教師自我成長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為什麼在師資培育的過程裡面,教育基礎科目佔絕大比例,教材教法反而只有少數學分。我認為那是在讓新老師紮馬步、練內力的過程,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在練氣運勁,只搭配一些教材教法當作基本招式。換句話說,新老師要靠這些基本招式上戰場,當然是傷痕累累,每天鼻青臉腫。好教材就像新招式,拿上戰場馬上可以用,當然不該吝嗇給新老師。但是所有招式都有罩門、都有適用的對手、都有適用的戰場、都有個極限,老師要不是得提升內力增強招式勁道,就是得鑽研招式意涵,發展出更適合自己的招式,這就是教師的自我成長。

我認為,理解課綱的精神、發展教育的理念,才是決定一位教師成長方向的關鍵因素。自編教材是像張無忌看過張三豐示範太極拳,把招式完全忘光之後,發展出自己的拳路,寫出好的教材,那才是武林大家的風範。

矯枉過正無所不在
既然自編教材是武林高手的能耐,那我們為什麼要逼迫菜鳥老師自編教材呢?這就是一種矯枉過正。如果理解課綱是修練內力,就像張無忌偷練明教聖火令上的武功,當然是由淺而深,沒道理要一個剛開始練武的小孩子就馬上去貫通任督二脈。我相信站在師資培育工作者立場的曾院長,是不捨很多年輕老師被課綱研習和自編教材壓得抬不起頭,才刻意提到「不必期待所有老師都『很懂』課綱精神和實踐方法」,因為很多老師已經被排山倒海的研習和任務壓得喘不過氣。

但是這句話看在我們資深老師眼裡,就變得邏輯不通,因為好老師當然就應該要很懂課綱精神,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變成只是應付考試的學習。在我們的心目中,每一位老師都應該以「很懂課綱精神和實踐方法」為目標,自己編寫出好的教材,這才是從事教育應該具備的理念和目標。

換句話說
曾院長的話讓我覺得喪失了身為老師的理想性,以及教師應該努力成長的方向,但其實他並沒有這個意思。他懂得課綱,他也懂得課綱中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我認為他除了期待大家一起編寫出好教材的心願之外,他想表達的應該是:

「不必『急著』讓所有老師『立刻就』很懂課綱精神和實踐方法,應該讓所有老師先理解課綱基本的理念,透過適當的教材運用在實際教學,對課綱有更深刻的體認之後,再漸進式地安排對課綱更深入地探討、以及自編教材等活動,才是真正讓課綱得以落實的態度。所有急於一時的研習、任務和工作,只會讓老師把能量耗盡,卻得不到好的實質效益。」

我想要向曾院長表達的是,太過強調「好教材」的意義,反而營造出一種「只要有好教材」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氣氛。既然你回答的問題是目前推動新課綱「還缺什麼」,那就應該針對缺的東西著墨。額外牽扯到課綱和自編教材的問題,反而混淆了問題的焦點,讓大家質疑你是想要以「好教材」直接取代「課綱」的價值。但我想這並非你的原意。

總而言之,教育是個牽連廣泛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思考、需要討論、更需要時間慢慢醞釀、發展。教育局或教育部很多政策執行的態度,就像全台灣大部分民眾的心態一樣,求快,求速效,結果反而揠苗助長的例子層出不窮。如果我們還是用同樣的態度教育下一代,那這樣的問題只會持續不斷地重演吧!

————————————–

教好教材是退步觀點嗎? 曾世杰教授對十二年國教課綱新聞澄清

2017-05-31 13:19聯合新聞網 文章授權/曾世杰教授(台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

中午十二點多,臨上飛機之前,收到葉丙成老師的截圖,原來是昨天(28)我接受聯合報記者訪問,今早報紙登出來了。裡頭有我講的話,藍偉瑩主任質疑這不像她認識的曾世杰會講的話。丙成把藍主任的FB截圖後,轉送給我,建議我做點說明。

藍主任說質疑的是報上以下這一段話:

很多人都希望給老師很多訓練,讓老師「懂課綱」,這是對老師期望太高,他(曾)認為,應該讓專業學者針對課綱研發教材,給老師一套好的劇本,讓老師好好當演員就好,這樣才能讓課綱在教室被實踐的可能性更高,「不必期待很多老師都很懂課綱的精神和實踐方法,因為老師有太多事情要顧。」

藍主任說:如果老師只需要同演員一般演出,教材來自於教授,那麼課程如何因校制宜?如何提供差異需求?老師只是演員,那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多年來又是在做什麼?那社群也不需要推動了?新課綱提到的自發互動共好,應該也不存在了。

藍主任的結論是:「只要把教材教好,那是多退步的觀點啊」。

我查了一下手機,昨天記者電話訪問我的時間總計是7分12秒。記者的問題大概是,108就要實施新綱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還需要做什麼事情?需要什麼配套?才可能有助於新綱的實施。但記者給我的時間實在太短,所以報上的文字,並未完全反應出我對此事的思維,可能導致誤解,因此,對於偉瑩的質疑,我有一個澄清一個討論。一個澄清-「教材來自於教授」;一個討論-「只要把教材教好,是退步的觀點嗎?」

part I-教材應由「專家學者」非由「專業學者」制定
聯合報的報導裡說(曾世杰認為)「應該讓專業學者針對課綱研發教材」。引號裡的文字讓藍主任得到「教材來自於教授」的理解。我要澄清,我絕對不會主張中小學「教材(應)來自教授」。這樣的想法不但錯誤,而且潛隱有可怕的階級意識,好像教授就比較偉大,懂比較多。我完全能理解中小學老師看到這樣的文字之後,可能起自心底深處的嫌惡感。

我在2016年10月的親子天下裡有一篇叫「教師研習應氣劍合一」的文章,裡頭我提到大學教授擔任研習講員時略帶諷刺:「⋯大學教授,他們內蘊深厚,以氣御劍,投影片中的每一句話都有出處,值得細嚼反芻,但這樣的研習,經常和老師的需求還有一段距離。」我還說:「讓老師們趨之若鶩的研習,講員多為具實戰經驗的老師,他們隨手拈來,就是一招又一招的劍法,不但伴隨著許多鮮活無比的實例,還附送教案、學習單、評量卷及網路資源,老師研習後,回去立刻就可以用在自己的教學裡。」「專家學者」是我的日常生活語彙(參考閱讀:2016.10. 親子天下:教師研習應氣劍合一)。

part II一個討論-「把教材教好,是退步的觀點嗎?」
對不起,這個討論文字較多,若讓大家讀起來很痛苦,是我不好。

偉瑩主任以一連串的問句,質疑「老師扮好演員角色」的說法。其實,把老師當成演員這樣的類喻(metaphor)並不是我創的,如果在google上輸入‘scripted lesson plan’(劇本式的教案),您可以找到37萬8千個項目。不但如此,美國三大教科書出版商之一McGraw Hill Education,就為K-12年級出版了許多設計精良的、有劇本式教案的教材(紙本及數位的),包括數學、科學和閱讀(即我們的國語文)。底下針對閱讀教育作簡單的回顧。

美國的教育界對課綱、教材、教師間的關聯有「全整式」和「分析式」兩個極端的看法。
極端的一頭是全整式的看法,典型代表如美國的課程學者如Michael Apple。他主張不該把校外的威權、價值觀帶進教室,使用教科書,更會讓老師自廢武功(de-skill)。當然,Apple的觀點相當極端,他不但反對教室裡採用教科書,他認為課綱也是不該存在的東西。而在教育實踐上,這一端的典範例子是全語言取向(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式的教學,這是一種強調非結構、強調意義和理解的教育哲學,主張教室裡絕對不能教識字解碼的技能、反對用教科書、反對標準化的評量。美國加州1987年,在教育局長Bill Honig的帶領下,全面接受全語言的教學。加州學生數佔全美國學生總數的六分之一,這是個重大的決定,從此老師可以不用課本,教材是自己編選的,學生可以不必接受標準化的評量。這也提供了一個絕佳檢驗非結構式教學取向的機會。

極端的另一頭是分析式的看法,如行為主義導向的「直接教學法(Direct Instruction)」。由S. Engelmann帶頭。他們主張由專家教師和學者,把所有的教學目標做最仔細的工作分析,並研發出教材、教案和教學設計。在國立台東大學圖書館典藏的McGraw Hill教材裡,我看到所謂劇本式教案的樣子-老師真的按劇本演出,教師手冊是多色套印的,黑字是教學說明,紅字是老師上課要用的台詞。我多次在美國國小觀課,看老師們使用直接教學法教學,的確看到老師們照著劇本演出。偉瑩主任說:「只要把教材教好 那是多退步的觀點啊!」。但在擁護直接教學法的老師心裡,這不但不退步,還是最先進最科學的作法。

問題來了,這兩極端的教學取向,有著南轅北轍的教育哲學,哪邊才是對的呢?政府的決策該怎麼做呢?
美國2001年的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出台,以法律的方式,表達美國人民的解決方式。立法者當然知道現場各種信念和作法的衝突。立法過程中,國會先要求NICHD (可看成美國的兒童國衛院)在諮詢過教育部後,成立了一個由頂尖閱讀學者組成的國家閱讀評議小組(National Reading Panel, NRP)回顧過去三十年的實證性文章,並提出教學上的建議。NRP強調的是「看證據說話(evidence-based approach)」,在他們2000年出版的結案報告裡,以不直接點名的方式說明,分析式的讀寫教學是比較好的,學生的成就較高,發生閱讀學習失敗的機會較低。這個報告對主張「全整式教學」學者和教師造成重大衝擊,並有許多反駁的文章,甚至情緒性的言辭交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曾世杰、簡淑真(2007)的回顧。

其實早在NCLB立法之前,加州的全語言教育實驗,就曾經被嚴格的檢驗過一次。美國教育部有一個全國的學力調查叫NAEP,又被稱為國家的成績單。在1980年代,加州NAEP四年級的閱讀表現在全美國名列前茅。但1992年,加州四年級的閱讀表現落到全國最後第5名,再過兩年,1994年,再滑落到全國最後第2名,只贏美屬關島。加州兒童的閱讀表現在短期內大幅滑落,許多學者都歸之於全語言的引入。

至於讓老師完全照教案演出,是不是就是壞的或「退步」的呢?
John Hattie在2008年出版了一本有趣的書(Visible Learning: A Synthesis of Over 800 Meta-Analyses Relating to Achievement),對800個實證研究進行後設分析,他在講到直接教學法時說道,他對大學生演講,每次講到直接教學法教學成效特佳,結果總是讓大學生議論紛紛,因為大夥兒直覺上不相信這樣死板的教法,會有什麼用。

我要講的是,完全鼓勵教室裡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未必一定是好的。而請老師照品質良好的教案「演出」,也未必是錯誤或退步的。我去年在卑南國中帶著完全沒有教學經驗、英語也不夠好的大學生,用直接教學法教低成就國中學生的字母拼讀,得到良好的成效。(進一步閱讀請看:快樂的一天:英語補救教學成功! 2016.04.23)

part III最後,我要請教夥伴們幾個現實的問題:
一、中小學現場的老師,對現行課綱(不是十二年國教課綱)的了解有多少?
我發現許多老師對課本知道多些,對課綱了解極少,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主張「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最重要的新綱國語文素養)」的老師們,必須成立「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團隊的理由-用老師們每天用課本中的課文,研發出來的東西,使用率才可能提高。

二、中小學現場的老師,有可能丟掉教科書嗎?
國家教育研究院同仁(林信志、簡瑋成、楊國揚,2015)的一項調查指出,高中老師高度依賴教科書的比例高達76%。該研究未報導國中小教師的依賴程度,但我長年進出國中小,我主觀的認為,國中小的依賴程度只會更高。這是幾十年來的教育界常態,不能也不必怪老師,但幾十年來的習慣,我們可能改得過來嗎?張輝誠、溫美玉師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極佳的教學支持-用在教科書的教學上。

三、即使有很好的教科書,老師就一定教得好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心知肚明。現場教科書使用率這麼高,國教署長仍然嚴重關切不會教、不能教的不適任教師。更何況不用課本,或用設計不良、一本幾十元的課本呢?

四、老師經過課綱研習後,還需要什麼才能讓課綱可以順利實施?
說實話,如果老師「只有」課綱研習,我打賭一百塊,她或他「一定不知道」如何執行新綱。但是,如果有完全符合新綱的、設計良好的教材、教案、教具,他或她只要當個好演員、照著做,就八九不離十了。這對新手教師或資深教師教導新概念的備課時,絕對有幫助。世杰也已經以實證研究重複驗證,有劇本式詳案的教材,對新手老師很有幫助-連英文不夠好、沒有教學經驗的大二學生,也可以把長年失敗的國中生教會字母拼讀。

五、這樣的教材要誰來研發?
我長年在呼籲,大概教育部怕犯圖利罪,所以沒有人要聽我的。第一,現行的教科書供應制度被書價政策所困,不必期待他們發展出好用的教材。第二,改變制度及觀念,讓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專家教師,能夠跳出他們教室的囿限,出來指導教學,出來受聘於教科書出版社,長期地、專任地研發最好的教材。我們要建立好的制度,讓具備教學專業的老師,其貢獻不再僅限於自己的教室。(參考閱讀:親子天下2016. 12. 「高品質教學背後的經濟學」)

謝謝偉瑩主任提供的問題,讓我有機會把我的想法講清楚。我個人相信的折衷取向的教學法,部分全整、部分分析;年級較高、成就較高的學生全整多一點,分析少一點;而年級較低、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全整少一點,分析多一點。我知道以上的想法和許多人不同,歡迎大家進一步的討論。謝謝。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